第四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在石大举行

发布者:孙伟发布时间:2021-07-19浏览次数:701

7月17日,第四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NC-IUGG: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单位的33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第四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在石大举行 王大勇摄影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NC-IUGG)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旨在推动和协调地球及其在星际空间中的环境研究;促进大地测量、地球物理以及相关地学方面需要的国内与国际合作,注重把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地球资源探测、减轻地球自然灾害、改善和保护地球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自2014年起,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简称CCGG)。

大会旨在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促进CNC-IUGG的发展,以及结合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发起的“未来地球”(Future Earth)计划,在促进四大计划中委会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等方面有所贡献。大会注重学科交叉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从“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跨越,并为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与国际相关领域顶尖科研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本届大会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地球系统科学(Maritime Silk Road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涉及冰冻圈、大地测量学、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水文科学、气象学与大气科学、海洋物理学、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以及前述交叉科学等。采用大会、联合分会、各协会分会等会议形式,包含特邀报告、分会场专题交流等。大会同时设立优秀学生论文奖,鼓励青年学者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与参会积极性。

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夏军院士致辞 杨安摄影

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处长尹霖致辞 杨安摄影

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成致辞 杨安摄影

IUGG主席Kathryn whaler教授致辞 王大勇摄影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致辞 杨安摄影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郑永飞院士致辞 杨安摄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致辞 杨安摄影

IUGG中委会秘书长党亚民研究员主持大会开幕式 杨安摄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IUGG 中国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夏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处长尹霖,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成,IUGG主席Kathryn whaler教授,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纪检组组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领导小组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教授分别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UGG 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亚民研究员主持。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王建,中国科学院院士、IUGG 中委会前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协副主席、IUGG 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IUGG 中国委员会前主席、西安测绘研究所杨元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焦念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穆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孙和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周东华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UGG 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亚民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研究员, IUGG 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张全德秘书长出席开幕式。

夏军、侯增谦、郑永飞、吴国雄、郝芳五位院士为荣获“优秀青年论文”的学者颁奖 杨安摄影

夏军、侯增谦、郑永飞、吴国雄、郝芳五位院士为荣获“优秀青年论文”的10名青年学者颁奖。

开幕式上,IUGG候任主席Prof. Chris Rizos,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侯增谦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中国科学院焦念志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李建成院士为大会作报告。

IUGG候任主席Prof. Chris Rizos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Prof. Chris Rizos针对地球科学未来发展和IUGG的贡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候增谦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侯增谦院士围绕“地球科学发展战略与前瞻布局”进行具体论述: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新时代,要求科学理念的变革、需要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应围绕全球重大挑战和国家重大战略,遵循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实现前沿探索与服务需求融合发展;认识“地球宜居性”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宜居性研究必需从地球深部、外层空间、深海大洋、地球系统四大领域入手,根据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指南设定和重大类项目立项的总体指导思想,进行支撑地球宜居性的“四粱八柱”顶层设计,并进一步加强综合集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印兴耀教授作了题为“油气地球物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的报告,从油气资源概况、油气地球物理现状、五维地震数据解释基本理论三个方面,指出国内油气生产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油气储量巨大,也是未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潜力,但油气地球物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地震理论创新及方法突破。五维地震数据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的特点,为复杂裂缝型储层描述带来新的机遇,引领油气地球物理迈向海量数据、高精度勘探的新时代。

焦念志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围绕“陆海统筹助力碳中和,生态补偿促进大循环”,焦念志院士从碳中和目标战略需求、陆地碳汇入海后的效应,碳汇揭示水环境指标的误区和研发海洋负排放(增汇)四方面展开论述。我国离实现碳中和仍有较大的距离,要从减排、增汇两方面进行,同时,只有深入认识海洋储碳过程与机制,才能尽量维持和增加碳汇合。焦念志总结说,应当陆海统筹减排增汇,完善环境政策,量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国内大循环。同时在河口近海开展微生物驱动的无机-有机-生命-非生命综合储碳研发和生态示范工程。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国际,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建立海洋碳汇国际标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在“地球重力场并行计算”报告中,李建成院士对CPU与GPU的并行运算、物理大地测量学的并行计算、地球最新结果三部分进行讲解,介绍了地球科学的极高计算要求和计算对大地测量的影响。他分析了GPU、KNL、CPU的计算速度,介绍了大地测量边值问题、地球外部重力场的级数展开和地球外部重力场的积分表达。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郑永飞院士、IUGG前主席Dr. Tom Beer、中国工程院张小曳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吕永龙院士分别就板块构造的前世今生;Wildfires, Climate and Road Safety;人类活动对天气预报和碳中和影响研究的思考;海岸带地区新型污染物的多介质传输及其生态风险四个主题作精彩深入的报告。

“三位一体的板块构造理论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的最大突破。”郑永飞院士作题为“板块构造的前世今生”的报告,回顾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板块是全球连接的活动带和全球连接的板块边缘,有汇聚、离散、转换断层三种类型板块边缘。他向大会代表们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十大进展,包括板块运动驱动力、板块构造的适用时间、俯冲板块属性、板块边缘位置、岩浆作用背景、区域变质动力体制、俯冲带热结构、板块运动的属性、板块的构造差异和板块构造起始。郑永飞最后特别强调了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也是CCGG大会的宗旨之一。

IUGG前主席Dr.Tom Beer做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Dr.Tom Beer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野火、气候及其对道路安全的影响。

张小曳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张小曳院士就“人类活动对于天气预报和碳中和”进行深入思考与汇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世界各国气象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数值化学天气预报是数值天气预报在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张小曳围绕人类活动导致的气溶胶增加、对辐射-边界层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温度预报展开,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进行深刻思考,特别介绍了地球科学在碳中和方面应该怎么做。碳中和瞄准的就是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平衡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去除量或完全消除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净二氧化碳零排放。他向现场代表展示了我国正在建立的国家数值化学天气预报系统,中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和“合道而顺德”的观念,让中国选择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吕永龙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杨安摄影

吕永龙院士进行了题为“海岸带地区新型污染物的多介质传输及生态风险”的报告。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风险是国际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吕永龙及其团队针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深入研究了典型污染物的排放过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发了多尺度新型污染物源识别与通量核算方法,揭示了典型污染物的多介质传输与扩散机制,创新了区域尺度污染物多介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为支撑履约谈判与风险管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制定实施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大会围绕“地球科学与碳循环”主题,举行院士高端论坛 由子艳摄

围绕“地球科学与碳循环”这一主题,大会组织进行院士高端论坛。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夏军、郑永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吕永龙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研讨、互动提问。

大地测量与导航2021年综合学术年会在逸夫礼堂召开。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主任党亚民致辞,杨元喜、李建成、孙和平、沈云中分别就海洋大地基准与水下导航、1厘米精度大地水准面面临的挑战、精密重力测量的科学意义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全球时变重力场的低轨卫星跟踪数据反演与分析作报告。会议还组织召开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大地专委会第十二届全体委员参加。

大会还通过300多个展板报告及700多场分会报告等方式,加强对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的理解,及时总结两者在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促进技术交流。

大会通过学习强国、新华社、百度、新浪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大众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对大会进行了采访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