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项目获2019 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资助

发布者:郑艳梅发布时间:2019-12-11浏览次数:610

日前,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下达了2019 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批(重大基础研究)的通知,我校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范壮军教授负责的分子尺度原位化学刻蚀合成超微孔碳及其电化学储能研究、新能源学院巩亮副教授负责的大功率芯片微通道热管理及键合互连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资助,资助经费总额210万元。

分子尺度原位化学刻蚀合成超微孔碳及其电化学储能研究项目针对多孔碳材料在气体、液体输运、分离与吸附以及电化学储能等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传质阻力大、结构不稳定以及相界面浸润等一系列科学问题,提出“离子/分子活化”普适性策略实现碳材料均匀、可控的物理化学活化与界面调控,通过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分子/离子在碳表面吸附与输运动力学机制,构建孔界面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与理论体系,为新型碳材料在催化、环保和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项目负责人范壮军教授近年来在Chem. Soc. Rev 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引用2万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曾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一等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龙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4-2019年度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2019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大功率芯片微通道热管理及键合互连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要针对5G等高功率电子芯片热管理困难和现有的镀钯铜和金等键合材料成本高的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具体包括:新型高效低流阻微通道热沉设计、3D-IC层间高效低流阻热管理技术和铜合金键合丝失效分析及改性研究。以期揭示微通道低流阻强化传热的协同机制,微尺度下液-液相变过程的调控机制和微尺度下铜合金键合丝的破坏和失效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在改善芯片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进而提升我国芯片开发的国际竞争力。项目负责人巩亮副教授近年来在Applied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支持研究基础好、创新实力强的领军科技人才及科研团队,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炼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深入系统的开展引领性、战略性和原创性研究,推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019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共立项批准51项,来自省内23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