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目获教育部2017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布者:单宝来发布时间:2018-02-28浏览次数:742

【本站讯】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有3个项目获奖。其中,石油工程学院姚军教授团队完成的“非常规油气藏多尺度渗流理论与方法”获自然科学一等奖,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庞善臣教授团队完成的“面向能源行业的智能服务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卢双舫教授团队完成的“中国页岩油富集条件、资源潜力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非常规油气藏多尺度渗流理论与方法”由油气渗流研究中心姚军教授负责,油气渗流研究中心孙海、寇建龙、黄朝琴等参与完成。项目针对页岩/致密和缝洞型碳酸盐岩等非常规油气藏储层空间的强非均质和多尺度特征,形成了从分子(纳米)-孔隙(微米)-岩心(厘米)-宏观(米)到缝洞(百米)的多尺度油气渗流理论与方法。厘清了流体在纳微孔隙中的传输机制,首次发现了外电场扰动下纳米孔隙内流体的电共振输运现象;创建了纳微尺度多孔介质流体运移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页岩/致密油气藏纳微尺度的流动机制;建立了气体在微纳尺度多孔介质中考虑粘性流、Knudsen扩散、表面扩散的耦合运移模型,解决了以往模型高估页岩气流动能力的问题;创建了离散裂缝与连续介质耦合的页岩气藏多尺度流动模拟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传统数值模拟无法考虑微尺度机制而不能准确模拟页岩气藏生产动态的难题,为高效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现了基岩和微裂缝区域的渗流与大缝和溶洞区域的自由流耦合界面上的流动控制机制并建立了油水两相界面条件,创建了离散缝洞网络(DFVN)模型,实现了渗流与自由流的耦合,形成了相应的多尺度有限元数值算法,解决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数值模拟的难题。

  “面向能源行业的智能服务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由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庞善臣教授负责,李忠伟、宫法明、王淑栋等参与完成。项目基于可重写 Petri 网形式化方法以及二维断面,分别提出了大规模动态分布式系统的正确性验证和智能柔性重构技术以及自适应精细圈矿技术,精炼了油田和矿山开采过程;建立了智慧油田大数据处理体系以及智慧油田、智慧矿山的技术体系与建设方案,解决了油田数据的分散管理、信息不全、查找困难等问题,显著提高了生产与管理效率;提出的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状态识别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智慧矿山中的智能化矿井通防系统中,对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获授权发明专利 8 件,登记软件著作权 16 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 1 项,培养研究生30余名,解决了能源领域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推动了智能化生产过程。

  “中国页岩油富集条件、资源潜力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由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卢双舫教授负责,李吉君、王民、薛海涛等参与完成。项目首次将“源控论”和“源内优先”思想进行融合,建立了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标准、页岩储层的岩性/岩相分类标准、页岩储层成储下限及分级评价标准3项标准;首次利用测井信号对页岩含油性的响应特征,建立了页岩有机非均质性评价技术、页岩无机非均质性评价及页岩油可动性评价等3项技术,实现了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区的精准预测。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收录53篇,EI收录54篇,CSCD收录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件,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培养博士18名、硕士75名。项目成果先后在胜利、华北、河南等国内外19个油田进行推广应用,其中在中石油海外区块西加盆地都沃内油田的应用实现了页岩油的增储上产。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技术发明奖(其中含专利类)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单位;科技进步奖(其中含推广类和科普类)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科学普及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青年科学奖授予长期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并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的在校青年教师。2017年授奖项目共31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8项、二等奖192项, 8人获得青年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