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臧泽威发布时间:2016-10-15浏览次数:109

今天,在2009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60年来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付出辛勤劳动、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观看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览,又听了逄锦聚、张宪文、曾令良、严绍璗四位教授的发言,很深鼓舞和启发。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1995年设立以来,迄今已评选五届,共有2300多项优秀成果获奖,对激励和调动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已经成为高校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奖项。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并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摆在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景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教育同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一是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传统学科不断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二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近40万人,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4/5,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三是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产生了一大批有深度、有份量、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四是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增强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成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成绩是几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劳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60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四是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五是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成功经验体现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优良传统,要很好地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需要自然科学发挥作用,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二者如同鸟之两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是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建设强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软实力。离开了精神思想的支撑,即使有了经济的繁荣,强国地位也缺乏依托。二是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探索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的时代责任。我们是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在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应当为解决现实难题提供思路和良策。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还肩负着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精神成果的历史使命。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展示出强大生机和独特魅力。目前,一些国家掀起了一股重新认识中国、学习借鉴中国的热潮。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为人类作出重大思想贡献。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现代化进程,为孕育新的思想成果提供了丰厚土壤。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的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这是我们继承民族传统、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应为人类所共享,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把实践探索提炼升华,掌握国际的话语权,发出中国的声音,为推进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思想理论贡献,使中华文化更加彰显东方的智慧、时代的光芒。可以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崭新面貌和独特地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二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思想基础。三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拓展了国际视野。五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跨越,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当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对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必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突出体现在五大挑战:一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态势,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密切观察、深入研究。二是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未放弃,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三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许多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回答。四是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增强,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五是我国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和要求已经明确。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赋予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的重要源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继承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为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第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新贡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责无旁贷地参与这一重大工程,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和现实课题,研究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要把理论研究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为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平台保证和人才支撑。


   第二,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贡献国家、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源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密切关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与实践水平。当前,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思考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危机过后的繁荣,研究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探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国家的理论现实问题;围绕建设先进文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思路举措;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研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围绕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作用,努力推出更多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切实发挥党和人民事业思想库的作用。


   第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主题,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理想信念引领学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传授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知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青年一代肩负的社会责任。还要注重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通过努力,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塑造良好人格方面体现更大价值,在解决学生关心和困惑的现实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明。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繁荣发展和创新,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魄,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研讨,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在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要发挥高校人文基础学科的优势,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不断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在交流交往中要防止盲目崇信,注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学术思潮的影响,防范境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第五,牢记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学风不仅关系到学术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形成了热爱祖国、志存高远、开拓创新、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等许多优良传统。当前,高校的学术道德和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又处于教育体系的高端,要自觉承担起带动良好学风的使命,不仅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也应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要恪守学术道德,培育深厚学术素养,诚信治学,潜心钻研,倾力育人。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追求真理,形成淡泊名利、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反对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要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对博士后、新聘教师的培训内容。要倡导学术争鸣,鼓励互相合作、良性竞争,形成更加健康清新和谐的学术生态。要改进科研评价,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要加强社会监督,完善科研项目评审、成果鉴定程序,实行信息公开,增强科研管理的透明度。总之,希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把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环境。高校党委和行政班子要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潜心研究和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希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